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,寄生着数以亿计的肠道微生物,随着年龄增长,大多数人遗失的不仅时光,还被偷走了一路陪伴我们的肠道“好菌”。
婴幼儿期——搬家入住,从占地盘开始
微生物在人体内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胎儿时期,研究者在胎儿的胎盘、羊水和胎粪中均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[1]。婴儿出生后肠道会与外界细菌开始第一次交互。
肠杆菌、大肠杆菌、乳酸杆菌及链球菌等兼性厌氧菌会首先“定居”[2],出生2-3天后,双歧杆菌、拟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厌氧菌也会定植。此时肠内的优势菌群是双歧杆菌。
母亲的肠道菌群会决定婴儿出生后前几个月的肠道菌群类型,6个月的婴儿摄入辅食后可能引起较大变化,拟杆菌、梭状芽孢杆菌和厌氧球菌迅速增加,双歧杆菌减少。双歧杆菌的数量下降或无益菌群的上升,可能导致婴儿过敏、感染及其他疾病风险的增加[2]。
少年期——住户变换,贪吃“逼走”双歧杆菌?
肠道微生物可分为四大门类:厚壁菌门、细菌、放线菌和变形菌门。肠道微生态在2-5岁达到相对稳定状态,但个体之间的肠道菌群具有高度动态性和特异性,并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持续变化。12-18岁的青少年肠道内的微生物情况会产生新的变化。
随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,拟杆菌门的微生物增加;厚壁菌门的微生物减少;与肠杆菌、肠球菌增多;双歧杆菌、乳杆菌数量进一步降低;其他菌群如梭菌属等则未见明显变化。
在这一时期乳杆菌、双歧杆菌变少,肠杆菌和肠球菌增多。肠杆菌与肠球菌在机体内属于不稳定因素,既能分解食物能量,同时又具有一定致病性。专家推测双歧杆菌与乳杆菌的减少可能与婴幼儿饮食以奶制品为主,而青少年会摄入更多生长相关的定分和脂肪食物有关[3]。且随着年龄变化,肠道内环境变得不再适合这两种菌群。
成年期——住户稳定,好菌群“精力不济”初显
20-60岁的成年期生长发育基本完成,肠道内微生物也趋于稳定。总体趋势上拟杆菌逐年增多,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定植抵抗力下降,更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[1]。
一项对比了20-40岁与40-60岁人群的肠微生物变化的研究[1]显示,两个年龄组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和主要代谢产物较为相似。但在摄入了膳食纤维后,40-60岁组更易产生饱腹感,推测是菌群代谢造成乙酸含量下降,丙酸和丁酸升高的原因。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功能衰退可能远早于菌群结构退化。
老年期——好菌搬走,坏菌定居
老年人肠道菌群的整体数量显著降低[4],对健康有正向作用的拟杆菌、乳杆菌、双歧杆菌在不断减少,可分解纤维素的瘤胃球菌属几乎消失。“好菌”减少让肠道成了中性菌及部分致病菌的“乐土”,研究显示老年人体内的链球菌、肠杆菌、葡萄球菌等腐败菌数量明显增加,也是造成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之一。
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差异性与连续性均与年龄同步,因此,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要适量补充益生菌,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,保护身体健康。
Source:
[1] 陈军奎, 刘伟, 王欣, et al. 成年人不同阶段肠道菌群及其代谢差异的研究[J].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, 2019(3):276-281.
[2] 张霆. 益生菌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作用[J].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, 2018(8):816-818.
[3] 刘萍[1], 董丽娜[2], 韩轶[3], et al. 青少年肠道菌群特点分析[J]. 中国药物与临床, 2015, 15(12):1685-1688
[4] 郭飞翔. 广西巴马长寿地区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分析[D]. 2015.